□□

在“垃圾堆”里长大的孩子,最后都怎么样了?

最近,由“国民妹妹”张子枫主演的电影《我的姐姐》火了。
有人为电影中姐姐安然的悲惨遭遇,感到怜惜不已时,却有不少人被一个配角深深打动。
而她,就是由朱媛媛饰演的姑妈。 影片中,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,压抑了姑妈的性格,也毁了她一生的幸福。
细数她人生的种种苦难,都逃不脱从小在“垃圾堆”里长大的事实。 没有一种教育,指向的不是光明和未来。可并不是所有的家庭,都能成为每个孩子心里的那道光。
那些在“垃圾堆”里长大的孩子,被假借家庭责任之名,去压制内心的渴望和需求,最终留给他们的,只有悠长的黑暗和无尽的悲伤。

垃圾观念,是每个孩子一生的梦魇
知乎上有人问:“父母的偏心有多伤人?”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回答:“你终其一生都是父母用来‘应付’的人,是一个不受重视的‘衍生品’。”
就像影片中的姑妈,即便考取了西大的俄语系,因为家里只能负担一个孩子的学费,她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,出门打工。 一月工资四五十块钱,还要分给弟弟花。
后来好不容易有次机会为自己拼一次,去俄罗斯做生意,但恰巧那时的弟媳怀孕生孩子,计划只能作罢。 在姑妈父母的眼里,什么都应该优先自己的儿子,身为女儿的自己根本不会被考虑。
多年自我养成的付出型人格,让姑妈一直处于精神绑架的家庭里,早早失去了自我。

在劝解安然抚养弟弟无果后,她轻声叹道:“我是姐姐,从生下来那天就是,一直都是。”说罢姑妈站起身来一边缓慢将家里珍藏的俄罗斯娃娃一个个套起,一边说着细碎的俄语。
原来,被剥夺的权利和自由的岁月里,藏着她半生的忍辱负重,以及无数难以名状的委曲。一个人成长的最大底气来自于家庭,而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,不是物质的丰盛,而是一种精神的传递。
倘若从小就接受错误的教育,在这种扭曲的经历中一旦形成垃圾观念,最终只会让人陷入生活的泥潭,无法自拔。
而好的家庭观念,是传承一个家庭家风的根基所在。
南宋的大诗人陆游有七个儿子,其中小儿子子聿最聪明伶俐,可是他从未对其偏袒一二,反倒一生以诗教子。
常常挑灯夜读的陆游,为激励儿子读书,写下日后脍炙人口的名句: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二儿子要做官,他便告诫其要清正廉洁、体恤百姓,不要有觊觎富贵之心,而要有视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决心,甚至浩气凛然地写下了: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 陆游虽一生颠沛流离,壮志难酬,但始终谦恭有礼,修养品德。
因此家族百年间人才辈出,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显贵之家,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人的价值观来源于观念。而教育观念的好坏,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,也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存亡。
那些有害的垃圾观念,在根深蒂固的侵蚀中,使人逐渐失去了成长型思维,成为一生都无法逃离的梦魇。
垃圾环境,关闭孩子感受爱意的大门
现实生活中,有多少人会认为夫妻之间的事情,对孩子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。
殊不知,孩子在紧张的环境中生活,无疑置身于垃圾氛围里,感受不到丝毫的爱意,只有冷酷和漠然。
曾看过这样一个新闻报道。 有一对夫妻闹离婚,男人一气之下离家出走,对妻子避而不见。
于是,一腔怒火的妻子,便将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了儿子身上。她逼着儿子给父亲发消息、打电话,可男人始终不为所动。
情绪失控的女人决定让儿子爬上天台,以跳楼来威胁丈夫回家。 一边是咄咄逼人的母亲,一边是电话中责骂自己的父亲,这位少年忍不住倒地失声痛哭。
因为父母感情不合,失去关爱和呵护的他,变成了父母用来争夺感情的筹码。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条隐形的链接,它不仅维系着血脉,也连通着爱与感受。
父母给了什么样的家庭氛围,便能养出什么样的孩子。而懂得营造和谐有温度的氛围,才是一个家长久幸福的秘诀。
被誉为漫画界的开山鼻祖丰子恺先生,不仅是众人眼里的伟大画家,也是妻子眼里的好丈夫,孩子们眼中的完美父亲。丰子恺谈及教育时说道:“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简单,只要教他永远做孩子。”

他的画作中,有一大半都在记录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。再细微的小事经他的创作后都跃然笔端,饶有趣味。
童心未泯的他还带着孩子们一起放鞭炮,爬山、看钱塘江。夫妻俩一生相敬如宾,恩爱有加,且从不干涉孩子的兴趣和特长,鼓励孩子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自由和快乐的家庭氛围,激发出了孩子们的无限潜能。后来,他们均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。
有这样一句话:“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,能否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,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。”
好的氛围,是孩子成长的加速器。只有和睦友爱的家庭,才能养育出独立自信的孩子。
一个人成长氛围的好坏,决定着他对待人生的态度。心中有爱,眼里有光的孩子,在温暖的哺育下,才能茁壮成长。
垃圾教育方式,是父母爱的挟制
垃圾的教育方式有多令人窒息?相信在电视剧《隐秘的角落》里,我们能看到一丝端倪。作为学霸少年,朱朝阳在生活中是孤独的。
父母离异后,母亲极度的控制欲,让他学会了隐藏愤怒,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压抑。
当老师担心朱朝阳在学校没有朋友时,母亲却毫不在意地说,只要学习好就行,千万不能因为交朋友耽误了学习。
当她不顾孩子的需求,命令他按要求喝牛奶、花钱记账时,却早已将孩子推向了偏执、叛逆和仇恨的深渊。
为了满足父母心中“好孩子”的期望,朱朝阳在不断的屈服和忍耐中,用外在的抵抗来弥补内心情感的缺失,直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
真正的教育,急不得、催不得,但是一定要懂得。正如《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》这本书中所说:“帮助孩子真正拥有思考、选择和感受的能力,才是最好的教育。”
这让我想起在刚刚过去的《2021电视剧品质盛典》中,杨玏凭借着娴熟的演技,成功荣获“品质新锐剧星”的奖项。
提及杨玏,你可能会想到《三十而已》中的陈屿,《流金岁月》中的章安仁,虽然他在剧中饰演的角色并不讨喜,但是他优秀的表现,却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。
杨玏的成功,最离不开的一个人,就是同为演员的父亲杨立新。 在节目访谈中,杨玏曾这样评价父亲:“父亲是我的慈父和朋友,也是我的人生标杆。”
初进剧组时,杨玏会主动求教父亲,一场戏、一个动作,父子俩都要潜心打磨、反复练习。
父亲还常告诫他:“做演员,除了精湛的演技,还要有谦虚内敛和艺德高尚的品质。”
年轻的杨玏谨遵父亲的教诲,凭借着低调谦逊的行事风格,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认可。
杨玏走红之后,杨立新在电话里称赞儿子的进步,甚至谦虚地表示要向他学习。
一辈子在舞台上以戏为生的老戏骨,用宽容谦卑之心,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儿子,也培养了一名优秀的演员。
好的教育方式是相互尊重,各自成就。 而垃圾教育方式,只会挟制孩子的梦想,让孩子感受不到爱的滋养,将人生视为一场重担。

对于每个父母来讲,养育是人生的一门功课,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。 卢梭曾说过一段话:“什么是最好的教育?
最好的教育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,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,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。”
父母做到以下几点,更利于培养出优秀独立的孩子。
能够识别摒弃错误观念,作为父母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要及时沟通和交流,主动识别错误的观念。学会评判教育观念的对错,是父母应尽的职责;不传递错误的观念给孩子,也是教育的原则和根本。
这种错误观念,是父母忽视孩子心理成长的因素,也是缺乏对孩子内心的认同感。
白岩松曾说过:“好的教育不是一味的打骂和打压,而是在他人格塑造时期,为孩子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。”
摒弃教育中的错误观念,孩子才能回归健康发展的正途。
能够善于调动成长氛围,孩子的成长和好的环境分不开。充满温情和友爱的家庭,可以让孩子汲取到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养分,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依靠。
作为娱乐圈的明星夫妻,孙俪和邓超无疑是一对成功的父母。
微博上,时常可见家里欢乐的气氛。夫妻俩不吵不闹,反而相互调侃、乐在其中,融洽的家庭氛围引得网友们艳羡不已。
善于调动成长氛围的父母,会在孩子开心时给予称赞,失败时给予鼓励,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疏通,感受到爱和力量。 因为,将快乐种在心底的孩子,越容易收获幸福。
具有格局和责任心, 心理学家约翰·杜威曾说:“教育不是为了生活做准备,教育就是生活本身”。
教育的本身,不是为了目的,而是为了成长。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,作为父母要明白,教育方式不同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不滥用错误的教育方式,用爱心和耐心去对待孩子,终会浇灌出成长的喜悦和感动。 父母的责任和格局,是孩子通往未来的阶梯。
最好的教育,莫过于父母不传递错误观念,不被“获胜”心理牵引,努力摸索出的适合孩子天性发展,才能真正影响到孩子一生。
父母最大的成功,是养出一个独立自主,适应社会的孩子。
唯有如此,即便再多的磨难和挑战,孩子都可以克服和跨越。
内容来自于互联网,欢迎大家转载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