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害你的人,其实是来渡你的


歌德说:“在艺术和诗里,人格确实就是一切。”诗歌不仅是文人才华的体现,也是其人格魅力的彰显。
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,有一首长诗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,它以其独有的家国情怀与高贵精神,为我们展示了“何为民族之魂”。它便是整本《楚辞》中的“灵魂之作”——《离骚》。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往事越千年,时过境迁,吾辈犹唱《离骚》。
《离骚》之所以被传唱至今,不仅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,更在于其作者屈原那厚重之情怀,纯粹之精神。难怪鲁迅先生会盛赞其:“逸响伟辞,卓绝一世”。

何处招魂,香草还当三户地
尼采曾说:“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人,比没有理想的人过得更没有意义。”
虽然我们不能否定追逐梦想所付出的努力,但梦想最终无法实现,实在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。
几千年来,想必没有谁,更比屈原对此有感受了。
屈原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官二代,但他却与那些浑浑噩噩的贵族公子不一样,他有着自己的追求,也明白自己的责任。

他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,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大才子;他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,是一位心怀天下的志士仁人。
高贵的出身,卓绝的才华,凌云的抱负,让屈原的身上始终散发着一股“潇洒而圣洁”的气息。
只见他头戴“切云高冠”,身穿宽袍大袖,腰悬长剑,身佩玉琳琅,远远观之,宛若神仙中人。

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
由于屈原品性高洁、卓然不群,所以他也常常以各种香草美人为喻,既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,也希望国家政治清明。
品学兼优的屈原很快便受到楚怀王的信任,继而担任左徒一职。对内“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”,对外“接遇宾客,应对诸侯”。屈原也因此成了一位“内变法,外纵横”的风云人物。
步入仕途,是他人生的开端,却也是一切不幸的起始。
纵横家苏秦曾言:“纵合则楚王,横成则秦帝。”屈原自然是希望楚国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的,所以刚刚上任不久,他就马不停蹄地出使齐国,并成功实现了齐楚两国的友好往来。
为了对付强秦,屈原又联合魏、赵、韩、燕四国联兵攻秦,使秦国一时间不敢有所行动。
屈原对外为楚国创造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,对内则一心想追求开明公正的“美政”。
在战国时期,各国纷纷变法图强,秦国的商鞅变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。屈原意识到,楚国要想变得强大,也需要走变法这条路。于是,在楚怀王的支持下,屈原在楚国开始了他的“变法图强运动”。屈原的变法,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,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、威震诸侯的局面。
然而,但凡变法,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,屈原的变法正是触动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。


因此,他遭到了大夫靳尚等人的百般阻挠。“众女嫉余之蛾眉兮,谣诼谓余以善淫”,靳尚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,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,楚怀王不辨是非,信以为真,于是“怒而疏屈原”。就这样,随着屈原的失势,楚国的变法草草收场了。
当年呵壁,湘流应识九歌心
正所谓,国家不幸诗家幸,楚国虽然日渐没落,但以《离骚》为代表的《楚辞》却方兴未艾。
屈原贬官后,被流放到汉北地区。
闲来无事的屈原,便寄情于香草,这香草之于屈原,是他自己本身,也是他的梦想。
然而,香草总会凋零,梦想也会破灭,求而不得的折磨,伴随了屈原大半生。虽然他远离朝堂,身处江湖之远,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楚国的未来。
尽管君王不爱,百官不理,屈原仍甘愿将自己的真心奉献给国家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《离骚》中流露的不是悲哀而是悲壮,屈原心中有一份强大的使命感,即便是遭遇种种令人窒息的打压,他仍是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。

没有了屈原的楚国,渐渐陷入到泥沼之中,变法停滞,贪腐横行,就连身为一国之君的楚怀王,也被张仪忽悠的团团转,最后丧地辱国、客死他乡。
楚国的每一次失利,于屈原而言,就如同利刃钻心。于是,他在流放结束后,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国都。当时,秦昭襄王正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,商议结盟之事。
屈原深知秦国居心叵测,便力劝怀王不要赴会,他说道:“秦,虎狼之国,不可信,不如无行。”
可楚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因此失去秦王欢心,竭力怂恿楚怀王前去赴会。最后,楚怀王往赴秦约,被秦国扣押,至死也没能回到故国。

楚怀王的遭遇,让屈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,他也第一次对自己的努力产生了怀疑,难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吗?

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借女媭之口说:“众不可户说兮,孰云察余之中情?世并举而好朋兮,夫何茕独而不予听?”
他也懂得明哲保身、随波逐流的安身之道,但他始终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。他自问自答,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
正如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:“其志洁,故其称物芳;其行廉,故死而不容。
蝉蜕于浊秽,以浮游尘埃之外……推此志也,虽与日月争光可也。”
《离骚》寿世,三闾遗恨泣秋风
屈原因爱国而生,亦因爱国而终。
他有富国兴邦的理想,治国理乱的才能,也曾经试图通过变法改革,使楚国走向富强。
但这一切都抵不过小人之谗言、君王之昏聩,改革被反对,尽忠被谗害,屈原终究是无力回天。

楚怀王已死,屈原怨恨公子兰“害死”楚怀王,便总在朝堂之上和这些权贵针锋相对。
因此,这些楚国权贵在子兰的领导下诬陷屈原,使其成为了众矢之的。当时的楚顷襄王顶不住众贵族连珠炮一般的攻势,便只好下令免去了屈原三闾大夫之职。
于是,屈原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流放生涯,而这一次流放长达18年。屈原也从一个风度翩翩的国士,变成了孤苦无依的老朽。

他从郢都出发,先到鄂渚,再入洞庭,幻想着驱使神灵、驾驭龙凤、远走高飞,离开这浑浊不堪、纷纷扰扰的世界。
但当他见到自己所挚爱的山河时,他停下了脚步,他多么希望自己一直能够守护这一方热土。
这一天,屈原来到了玉笥山,山上风景优美,屈原自是感慨万千。
心中有赤诚,笔下为千端。
屈原心中的情绪喷薄而出,一念之发,顿成千古之绝唱,《离骚》一出,山河为之低昂。
屈原边行边歌,希望借此聊慰心中之悲。
正吟诵间,只听得一缕缕幽咽的哭泣声自前方传来。屈原上前一看,果真有几个人正趴在荒野的坟堆上哭泣!
屈原问他们说:“父老乡亲们,家住哪里?姓甚名谁?”
那群痛哭的人连忙抬起头来,答道:“您就是三闾大夫吧,唉,我们这些人早就离开阳世啦!”
“哦?”屈原一惊,接着问道:“难道你们都是阴间的鬼吗?”
“是啊,三闾大夫!我们都是阴间的人了。”
“那么,你们是含冤而死的吗?如果有冤的话,只管对我诉说,我替你们伸冤。”

“不是的,三闾大夫!我们是听见你在吟唱《离骚》,那颗爱国的心把我们感动了!想想我们自己,真枉做了一辈子人,所以就不由得哭了起来。”
“啊,原来是这么回事呀!”屈原感慨地说:“败坏楚国的并不是你们,但愿你们的子子孙孙,都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吧。”屈原说罢,那群自称为“阴间之人”的山鬼便消失无踪了。

公元前278年,秦将白起一举攻下了楚国国都——郢都,楚国虽未亡国,却也是行将就木了。屈原为楚国耗尽一生心血,然而上天却残忍地让他目睹了“国都被破”的悲剧。

一生报国,却国破家亡。这世间还有什么事情,要比这更糟糕呢?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,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
汨罗江畔,我心实悲,前尘往事,涌上心头,此情悠悠,惟有付之东流。

在极度苦闷、完全绝望的境遇下,屈原纵身一跃,了此万缘。此后,白云苍苍,江水悠悠,此情此心,留与后人愁!

一条浩荡的长河,有它最早的源头;一株苍郁的大树,有它最深的根系。屈原是浪漫的源头,也是国士的根本。
帝子不来山鬼哭,一天风雨写《离骚》!

在《离骚》的世界里,有屈原的故乡,也有他的远方。那些素未谋面的诗与远方,屈原虽不能至,但心向往之。

正如李白所说:“屈平辞赋悬日月。”动天地,泣鬼神,悬日月,昭后世,屈原在黑暗中摸索一生,只为寻找一丝光明。而他的“求索”,却在不经意间,光照千秋万世。以吾观之,屈原,盖孔子以来,第一人矣!
内容来自于互联网,欢迎大家转载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