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观念新格局


健康和寿命60%取决于自己
世界卫生组织公布:个人的健康和寿命40%取决于客观因素,其中15%在于遗传,10%在于社会因素,8%在于医疗条件,7%在于气候影响。而60%取决于自己。

然而现实生活中,当我们身体不舒服了,生病了,首先想到的是医生,而医生给予我们的建议是高血压吃降压药,肿瘤就化疗,糖尿病打胰岛素,治标不治本,药物是可以控制病情,却无法修复我们的身体细胞。
健康的细胞需要的是营养,而我们自己就是营养的提供者,关键就在于摄取足够的、合理的营养。

健康观念需要转变
现有的健康观念是建立在疾病的基础上,以医疗卫生方式为核心的健康观念。
医疗卫生方式,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,根本任务是用“武力”镇压或消灭疾病,其本质特征如同“战争”。但是,医疗科技又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,它在铲除疾病的同时,常常对健康造成相伴而生的损害。

从对健康的维护、恢复和提升的角度来说,现有的医疗方式不但显得有些力不从心,在某些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。正是由于现行健康观念存在的这些客观缺陷,才使得人们长期处于被动防病治病状态,而健康却没有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和提升。
同时,这种健康观念对国民经济的消耗或吞噬也是巨大的。

所以,健康观念的转变需要思想和方法的转变。
未来的健康模式一定是以积极、主动、预防、修复为主,突破“医疗卫生”、“疾病思维”的局限或束缚,转而采用“大医思想”、“和谐思维”与“健康思维”的思路,以人为本,从而全面提升健康状况。
营养大于药物

为人体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,人体就会启动自我修复的功能。
受损的器官通过细胞的不断“新陈代谢”和“自我修复”,很多的疾病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的修复而彻底康复。预防大于治疗,修复强于压制,健康的身体需要整体和谐,需要足够的、合理的营养。
当再一次雾霾大军席卷而来时,我们自身更需要充足的营养。

因为长期处于雾霾中,或者是短期处于严重污染的雾霾中,PM2.5微粒进入支气管及肺泡,会刺激并破坏气管黏膜,导致气管黏膜杀灭病毒、细菌和抵抗其进入肺部组织的功能下降,气管黏膜的排毒功能下降。
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可能会出现咳嗽、气管炎等症状。患有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则会造成肺部感染,引起气短、胸闷、喘憋等不适,出现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。

PM2.5吸入肺部后,会直接导致肺泡弹性降低、功能减弱,甚至诱发肺纤维化,影响肺泡换气功能。久而久之,肺部功能会下降并导致严重的器质性病变,甚至引发更严重的肺部疾病。
而单纯的用药物遏制住的只是暂时的症状,没有彻底清除病原,根治疾病,同时大量药物的使用对身体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!

《黄帝内经》与饮食营养的论述
《素问'四气调神大论》指出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”;《灵枢'逆顺》也指出:“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”,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。
在预防医学中,饮食营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《素问'五常政大论》指出“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”。这是有关“食养”概念较早的记载。
《素问'上古天真论》又指出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”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方法,如“法于阴阳”、“食饮有节”、“起居有常”、“不妄作劳”等,但由于“人以水谷为本”,故最重要或最基础的还在于“食养”,在于饮食营养的“食饮有节”。
时代在发展,科学在进步,健康观念也需要突破束缚寻找新天地,健康观念新格局的形成已成为一种趋势。